-
[观点]赵芳媛:字说节气——霜降
二十四节气中,霜降紧跟秋分与寒露,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霜降,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秋意渐浓,晴朗无风的夜晚,气温降至冰点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霜,霜降便是因为这样的气候特征而得名。 -
[研讨]“一带一路”主题文学创作研讨会在京举办
10月21日,中国作家协会外联部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举办“一带一路”主题文学创作研讨会,旨在推出更多“一带一路”主题文学创作与研究成果,为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文学贡献。 -
[研讨]第55届世界标准日活动暨全国应急管理与减灾救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调研交流会召开
10月12日,由全国应急管理与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安全与发展战略研究院联合承办的“第55届世界标准日活动暨全国应急管理与减灾救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调研交流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应急管理部政策法规司、国家减灾中心、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全国应急管理与减灾救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专家、北京市海淀区应急综合执法大队... -
[成果]地理科学学部张立强教授团队在One Earth上发表论文:Socio-demographic factors shape mortality risk linked to compound drought-heatwave events under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干旱和热浪是两类具有严重危害的气候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气候变化背景下,干旱事件频发以及气温升高引发了更强的陆气反馈,全球范围内的复合干旱热浪(Compound Drought-Heatwave,CDHW)事件日益加剧,进一步放大了对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和人类健康的负面效应。然而,CDHW事件对自然人群死亡风险的影响,以及社会人口因素(例如... -
[讲座]法兰西学院院士巴斯蒂夫人来校作学术讲座
9月26日至27日,法兰西学院院士,巴黎高师历史系教授、原副校长,著名汉学家巴斯蒂夫人(Marianne Bastid-Bruguière)到访北师大。26日下午,巴斯蒂夫人作了题为“中法关系史研究的分期问题”的学术讲座。北师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副处长刘敏、历史学院中国近代史教研室教授张昭军、世界近代史教研室主任庞冠群等出席讲座,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 -
[观点]王立军:守正创新 着力强化语文教材育人功能
2022年3月,教育部正式启动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修订工作。遵照“守正创新,稳中求进”的基本原则,此次修订坚持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强化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体现当代语文教育改革的新理念。 -
[观点]杜云: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强调“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为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具体部署。深化对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重要意义、内在机理的认识,积极探索其实践路径,对于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进一步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会议]“通过负责任和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教育变革未来非洲教育”会议于埃塞俄比亚举办
9月30日至10月2日,由非洲联盟委员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主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与合作伙伴国际论坛“为非洲未来改变认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期间举办多场平行会议。此次论坛获得埃塞俄比亚总统萨赫勒-沃克·祖德阁下的特别赞助。